手机版 收藏 导航

中山大学网络学院(中山大学 打通业务流与数据流的任督二脉)

原创 zjqzyz.com 2024-05-05 13:35:51

EDUCAUSE(美国高等教育技术协会)在2018年小组报告中提出,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对文化、劳动力和技术的综合转变。对于我国高校而言,如何从技术架构层面,构建一个稳健的、敏捷的、自适应能力强的的系统,应对数字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,显得尤为必要。了解学校基本校情是做好信息化工作的基础,总结中山大学的基本校情对信息化工作的影响,可以归为三个方面:

首先,“三校区五校园”是中山大学的基本办学格局,其中包括广州校区的南、北、东校园,珠海校区,以及深圳校区。资源分开引发的矛盾非常突出,必须以师生为中心,通过信息化手段理顺端到端的流程,解决跨校区办事难的问题,实现优质资源的有效共享。同时,这个物理格局也为构建分布式、高可用、“两地三中心”式的数据中心提供基本条件。其次,中山大学是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布局,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推动信息交流共享、促进教育资源整合等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最后,学校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要进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。信息化部门将以服务学校师生的需求为中心,注重信息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,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做精做细,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。

中山大学 打通“业务流”与“数据流”的任督二脉

中山大学校园

重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

高校数据中心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基础设施,承担着对大量的教学、科研、行政等业务处理和数据存储任务。经过多年发展,中山大学数据中心在可用、性能、安全、开放和环保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,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学校基于多校区的情况重点推进“两地三中心”数据中心建设,实现同城双活和异地灾备,主要包括以下方面:

一是重视容灾体系建设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学校将加大容灾投入,改善数据中心的脆弱情况,以确保数据中心的高可用、高可靠性和业务连续性。

二是推动数据库从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架构演进。与传统的集中式架构相比,分布式架构能够提供更高的可用性、更好的扩展性、更强的数据安全性和更低的延迟,适合处理大规模、高并发、复杂的数据应用场景。中山大学正在借助信创技术来构建分布式数据库环境,以验证并逐渐迁移核心业务系统,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时间,同样期待国产数据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
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数据治理之路

中山大学重视数据治理,覆盖底层数据梳理到培养教师数据习惯,并按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治理思路。以教师业绩库为例,此系统以汇聚业务系统数据为主,教师手工完善为辅,通过对业绩数据的治理和充分共享,有效减少业绩数据的采集负担,同时驱动业绩源头数据的质量提升,并通过业绩资产的管理和沉淀,为相关业务提供数据共享和分析支持。此外,学校的院系数据视图,也是信息化建设的有益探索。一方面解决学院找数难、取数难、用数难的问题,另一方面聚合校内外数据,加快数据协同、价值创新。

业务流程再造焕发新动能

在流程再造方面,最常见的情况是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,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建设新的平台。新一代师生服务平台是中山大学目前正在推进的项目,建设目标是在学校“三校区五校园”的办学格局下,通过技术革新,有效提升师生跨校区办事效率和体验,构建以人为本,“丝滑易用”的跨校区师生服务体系。具体需满足以下三方面升级需求:一是跨业务部门协同。以轻连接和无感知改造的方式实现业务系统间的数据打通,为跨校区多部门流程的实现提供数据流转基础。二是敏捷的需求响应。系统架构需要有足够的灵活度/自主性来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,能够及时地响应动态变化的师生服务需求。三是线上流程全闭环。流程中以往存在的线下签字、盖章的环节,需要为师生提供安全、便捷的电子签章及证据保全服务,切实减少师生跑路的次数。

为此,网络中心引入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平台,满足跨校区师生服务场景开发需要;与业务场景无缝嵌入,实现业务全流程线上化、数字化、便捷化。电子签本质是利用数字签名、数字认证等实现物理印签的电子化,是对传统作业模式的颠覆。

高校信息化部门一方面要主动做为、奋发有为,努力构建高校信息化建设新格局,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,以数据治理、优化流程为抓手,服务师生;另一方面要正确看待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,把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,将任务目标区分为短期、中期与长期目标,全面部署,动态调整,系统推进。

中山大学将继续以提升管理服务质量为导向,打通信息化全链路“业务流”与“数据流”的任督二脉,切实提升服务队伍的政治站位与业务能力,实现“三校区五校园”无差异的服务水平与用户体验,进一步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。

中山大学 打通“业务流”与“数据流”的任督二脉

作者: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何海涛

编辑:高珊珊

监制:刘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