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什么意思(可曾想过)

战国末期流传着“晏子使楚”的故事,讲述了春秋时期,齐国大夫晏婴在楚强齐弱的境地里,如何寻求结盟的经历。虽无明确时间记载,但一般认为,这一次事件应该发生在齐景公即位初期。

很多人为晏婴机智的应答感到赞叹,但可能并不清楚,晏婴最后一次的反击里,言辞中蕴含着多么冷冽的杀机。​

公元前547年,齐景公即位,但因为他在前一年访问晋国的时候,态度骄横,引起了两国之间的冲突。于是趁着他刚刚即位,人心不稳,晋国悍然出兵,攻击齐国。

可曾想过,流传甚广的晏子使楚,晏婴的应答有多少隐藏含义

齐国新丧,国家动荡,自然不是强晋的对手,于是不得不派遣使臣去向南方大楚寻求帮助,希望能结为盟友,共同抵抗晋国。

而齐国派出的使臣就是晏婴。

晏婴到了楚国之后,遇到了三次刁难

楚王也听说过晏婴的名声,知道这是一个擅长言辞的人。此时楚强齐弱,齐国还有求于楚国。这就说明,无论如何,晏婴都是必须要和楚国结盟的。

所以,为了在结盟谈判的时候获得更大的利益,自然要打压一下齐国的使臣。

可曾想过,流传甚广的晏子使楚,晏婴的应答有多少隐藏含义

楚王先是让人引导晏婴走侧门入城,对他进行第一波羞辱。

晏婴知道,这是楚国嘲弄其身材短小,有意羞辱。但作为齐国的使臣,不说他在齐国有大夫的身份,他此次前来更是代表着齐国的国君来此谈判,楚国没有打开正门迎接,晏婴自然不能就这么进城。

于是,晏婴和接待的人讲:

使狗国者从狗门入。今臣使楚,不当从此门入。

毕竟有求于人,晏婴说话还是比较客气的,在维护自己国家名誉的同时,并没有对楚国进行反击。

一计不成,楚王决定用言辞来挤兑晏婴。

因为晏婴在齐国也是名士,楚王就想在名声上打压他,就说:

齐无人耶?使子为使。

楚王的意思很明确,看不起晏婴。齐国没有人才了吗?你这副尊容都能作为使者来谈判?

可曾想过,流传甚广的晏子使楚,晏婴的应答有多少隐藏含义

晏婴也憋了一肚子火,对于楚国三番两次地拿他容貌做文章的行为很是不爽,就回答:

齐命使,各有所主。其贤者使使贤主,不肖者使使不肖主。婴最不肖,故宜使楚矣。

晏婴的意思就是,齐国根据国家的强盛来派遣使臣,强国自然要优秀的人才前往,像他这种最为差劲的人,只够资格来楚国这样的国家了。

其实晏婴说话也还是比较有分寸的。毕竟楚国的国力如何、晏婴的能力如何,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,既然齐国能派出这种肱股之臣来出使楚国,自然就代表着对此次联盟的重视。

晏婴说,强国会派遣优秀的人才为使者,楚国实际上还是很受用的。

言辞上也没讨得便宜的楚王,于是乎就开始了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。

可曾想过,流传甚广的晏子使楚,晏婴的应答有多少隐藏含义

楚王故意让侍卫在宴请的时候,牵着一个囚犯从门前经过。楚王还假意地询问,这是哪里人?犯了什么罪?

得到的答案自然就是,齐国人,在楚国偷盗,所以被抓了。

当着齐国使臣的面,说齐国人在楚国偷盗,这种拙劣的表演大家更是心里清楚得很。

事情的真假根本不重要,重要的是,今天的事情如果流传出去,齐国的名声将受到很大的打击。

果然,楚王借题发挥,直接点出,难道齐国人的道德水平这么差吗?

听了楚王如此表述,事情就彻底变了性质,从对晏婴个人的羞辱打压,变成了玷污齐国整体的声名。

最可恨的是,侮辱齐国道德感的对象竟然是道德名声糟糕无比的楚国,那岂不是说明齐国的国民素质连楚国都不如吗?这足以成为天下的笑柄。

可曾想过,流传甚广的晏子使楚,晏婴的应答有多少隐藏含义

于是,晏婴忍无可忍,展开了最为犀利的反击,他的这番话,也成为了后世流传的经典:

婴闻之,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,叶徒相似,其实味不同。所以然者何?水土异也。今民生长于齐不盗,入楚则盗,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?

晏婴说,水土不同导致了植物长势不同,这是显而易见的。那齐国人在齐国不盗窃,到了楚国就盗窃,这其中的缘由还不清楚吗?

这句话内里所蕴藏的险恶,让楚国上下捏了一把冷汗。

晏婴的回应犀利在哪里?这涉及到了楚国的痛点

表面上来看,晏婴只是进行了一次机智地应答,但这段话背后的含义却是丰富得很。

可曾想过,流传甚广的晏子使楚,晏婴的应答有多少隐藏含义

春秋时期,有两个大国被人瞧不起,一个是秦国,另一个就是楚国。中原各诸侯国一贯认为,这两个国家因为靠近少数民族统治地区,风俗和礼仪之邦的华夏诸国有很大不同,这两个国家的人民是非常无礼、粗俗、野蛮的。

所以,陲于西戎的秦国也被称为“戎秦”,毗邻南蛮的楚国也被称为“荆楚”。

晏婴如此言论,就是在拿这种观感来说事儿。

所谓“打人不打脸,揭人不揭短”,但晏婴就是这样直接地撕开了楚国的伤疤。表面上是说,楚国地区盗窃成风,实际上就是想“坐实”楚国人民和中原诸国说得一样,没有丝毫的礼义廉耻。

如果这个罪名坐实了会发生什么后果?

中国历来就以文化普及的程度来划分“华夷”,如果楚国没有礼义廉耻,那就说明他们不属于华夏部族,将被归为夷狄戎蛮等四夷之中,这就相当于和所有东周诸侯为敌。

春秋时期很少发生灭国之战,但这只限于华夏诸国之中,夷狄的国家是不享受此等待遇的。也就是说,如果有了机会,任何国家都可以联合起来对楚国进行讨伐,灭其国,分其地。

可曾想过,流传甚广的晏子使楚,晏婴的应答有多少隐藏含义

面对这样的情形,楚王又该如何做呢?

如果楚国因此恼怒杀了晏婴,那就更是坐实了晏婴的言论。所以,楚国除了道歉并与齐国结盟,别无他法。

这就相当于楚国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不说,还得配合着“敌人”一起高喊“砸得好”一样,楚国的感受就可想而知了。

春秋名士纵横捭阖,很多言辞之内都蕴含着冷冽的杀机,往往现在看起来一句不起眼的对答,都可能在那个年代引起腥风血雨的战事。

发布于 2024-04-29 07:58:19
收藏
分享
0 条评论
17
目录

    0 条评论

    请文明发言哦~

    忘记密码?

    图形验证码